工藝
工法與靜水:宅旁水池的構築技藝
2025.05.14
在建築與景觀的對話中,「宅旁築水」不僅是意境的安排,更是一門工藝的試煉。水池作為一項看似靜態的設計元素,其實蘊藏著複雜的技術邏輯與材料整合能力。從池體結構、防水工法、排水設計、到飾面選材與邊界收口,每一道工序都決定了這方水面能否長久清澈、安靜而不滲漏。
一、池體結構:穩固為先
現代水池多以鋼筋混凝土澆築為基底,池底與池壁須連續施工,並避免冷縫產生結構弱點。池底需考量地基穩定與承重分布,尤其靠近房舍時更須與原有建築結構保持適度距離,防止濕氣回滲或基礎沉降干擾。
二、防水工藝:水中見工夫
優良水池的核心在於防水層。常用方式包括複層式卷材防水(如SBS彈性體)、PU塗膜防水、與混凝土結構內摻防水劑等多道工序。重要的是各層須連續無縫、轉角處加強、陰陽角圓弧處理,並須經過「蓄水測試」驗證至少 48 小時以上不滲漏,方能進入飾面階段。
三、飾面與細部:工藝的表情層
池面鋪裝是整體工藝質感的體現。可依空間風格選用板岩、石英磚、磨石子、水泥粉光或文化石;每一種材料的厚度、吸水率、收縮係數都需考慮進層次設計中。邊界收邊可採「懸挑式薄沿」、倒角收線,或以植栽軟化過渡,避免結構暴露。石材拼接則多採密縫處理,並控制縫隙深度與灰色調協調,以求細節之整。
四、導水與排水系統:水的秩序
水雖靜,亦需有序。水池必須設有底排、溢流口、補水口與過濾循環管道系統,防止水體腐壞與滋生蚊蟲。若作為觀賞池或反射池,出水口與入水口更應隱藏於池底或牆角,讓水面保持鏡面般純淨。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