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藝

磚之構:蓋磚房的技術與美學

2025.05.20

磚,是最接近土地的建材;磚房,則是土地與人之間最靜默的契約。從古代宮殿、民居,到當代轉化為文化空間的再生建築,磚造技術承載著匠人手藝與建築美學的深厚傳統。


蓋磚房,不僅是堆砌,更是一門關乎比例、結構與熱力環境的技藝。傳統磚造建築多以紅磚、青磚為主,材料本身具備良好的熱惰性與濕度調節能力,能在高溫潮濕的氣候中維持室內舒適。每一塊磚,經過燒製後硬度高、吸水率低,其間以灰漿(石灰、水泥或泥灰)作黏結,依特定排列方式交錯搭砌,形成既穩固又富韻律的牆體。


在工法上,常見的有:

  • 一順一丁砌法:橫向與縱向磚交錯排列,增強牆體穩定性;

  • 包心牆結構:內外兩層磚牆中間夾空或填泥土,用於保溫與隔音;

  • 磚拱與磚券:利用磚與磚間的斜角壓力,構築開口與拱頂,不依賴樑柱即可承重;

  • 壓頂收邊與裝飾線腳:以手工裁磚、砌磚形式,創造細部層次與美感。


匠人於施作時,需觀察磚的紋理、掌握灰漿濃稠度與氣候濕度變化,確保磚牆呼吸均勻、不龜裂、不鬆動。每一處接縫皆有講究,尤以轉角、窗洞、屋簷等處最考驗技術與美感的平衡。

然而,磚房的價值並不止於實用性。它們以溫潤質感回應四時之變,以肌理見證生活之痕。在光影灑落之處,斑駁磚牆如詩如畫,記錄著歲月、技藝與人所共築的時代記憶。